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地区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
谭梁飞, 熊进峰, 张令要, 朱彬彬, 官旭华, 占发先
摘要362)      PDF (1475KB)(832)   

目的 在湖北省发生较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麻城市、英山县、随州市、咸安区、崇阳县、兴山县区域开展鼠形动物种群构成调查,为控制该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结果 随州市的广水县和随县室外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58.88%;咸安区以北社鼠为优势种,占该地捕获总数的68.18%;麻城市和兴山县均以灰麝鼩为优势种,分别占40.48%和66.67%;英山县和崇阳县均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43.75%和47.06%。所采集到的不同种鼠类均以雌性鼠为主。结论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区域室外鼠种类构成差异较大,主要以北社鼠、黄胸鼠和灰麝鼩为优势种,且捕获的鼠类绝大多数为雌鼠。

2013, 24 (4): 348-349,35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21
硼酸胶饵与现场滞留喷洒灭蜚蠊效果比较研究
谭梁飞, 岳金亮, 张令要, 彭清华, 熊进峰, 占发先
摘要531)      PDF (847KB)(935)   

目的 观察10%硼酸胶饵实验室及现场灭蜚蠊效果,以及滞留喷洒和胶饵灭蜚蠊效果比较。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 17917.7-2009和GB/T 17917.10-2009进行实验室和模拟现场的毒效观察;采用目测法,在现场先后滞留喷洒和施用胶饵观察蜚蠊下降率,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实验室和模拟现场施药后2 d德国小蠊全部死亡,现场实验施药前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69.25只/15 min,10%顺式氯氰菊酯悬乳剂+80%敌敌畏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60%和6.29%;之后采用10%顺式氯氰菊酯乳剂和20%残杀威乳油复配滞留喷洒,处理后第3周和第4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6.63%和5.51%;最后采用硼酸胶饵杀灭蜚蠊,第1周和第2周德国小蠊平均下降率分别为94.10%和100%,1个月后进行密度调查,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1.38只/15 min。结论 对抗药性极高的德国小蠊采用滞留喷洒杀灭效果不明显,而10%硼酸胶饵对蜚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不易产生抗药性,建议多采用胶饵杀灭蜚蠊。

2013, 24 (3): 270-271,274.
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令要
摘要1361)      PDF (984KB)(1431)   

媒介监测是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监测方法对于做好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意义重大。该文就各种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比较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国内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流行病学意义较强的成蚊监测方法,并展望今后登革热媒介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2010, 21 (6): 631-634.
湖北省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制对策的研究
谭梁飞,岳木生,张令要,王谷生,岳金亮,彭清华
摘要1416)      PDF (286KB)(925)   

【摘要】 目的 掌握湖北省不同地区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态,并研究防制对策。方法 微量点滴法。结果 2005-2007年湖北省家蝇对敌敌畏的平均LD50分别为0.2256、0.1908和 0.4428 μg/只;2006年和2007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0841和0.1102 μg/只;2005年和2007年对溴氰菊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0371和0.0825 μg/只;2005年和2006年对胺菊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3952和0.2894 μg/只;2005年和2007年对三氯杀虫酯的平均LD50分别为0.3264和0.3487 μg/只。结论 湖北省家蝇对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已产生较强抗性的基础上抗药性仍然在继续增加,而对20世纪90年代已停止使用的三氯杀虫酯的抗性处于敏感水平状态。提倡轮换或混合用药,控制家蝇抗性的发展。

2009, 20 (4): 311-312.
湖北省蕲春县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研究
王谷生1;岳木生1;谭梁飞1; 张令要1; 张继坤2; 王卫东2; 宁振兴2
摘要1392)      PDF (294KB)(746)   
目的 探讨蕲春县应用抗凝血灭鼠剂以来,褐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药性试验。结果 在湖北省蕲春县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进行6次褐家鼠抗药性监测,共208只测试鼠,仅有3次各有1只存活,且后4次监测的试鼠无论雌雄、最低和最高平均致死剂量,都明显低于1995年以前的水平,但平均致死天数较1990年首次监测时有所延长。结论 蕲春县在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23年后,褐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仍高度敏感,对抗凝血药物的耐受能力均低于黄胸鼠和小家鼠,可以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杀灭褐家鼠。
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库区卫生清理及蓄水后人畜共患病监测
张令要;程均福;岳木生;张险峰
摘要1038)      PDF (583KB)(755)   
目的 探讨三峡库区湖北段卫生清理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掌握蓄水后库区病媒生物和人畜共患病的变化动态,分析蓄水后环境改变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依据长江三峡库底卫生清理技术规范,统计分析库区内人畜共患病发病情况。结果 卫生清理工作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要求,顺利通过验收,满足了蓄水的需要;蓄水后库区监测点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均为散发。结论 三峡库区卫生清理有效地清除了库区污染源,蓄水后库区内未出现病媒生物异常及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暴发,至今尚未发现三峡库区蓄水对库区人群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调查
张令要;岳木生;董大萍
摘要1015)      PDF (102KB)(747)   
目的 调查长江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密度变化情况。方法 蓄水前后不同时期采用夹夜法调查库区鼠密度,同时在蓄水前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结果 蓄水前库区鼠密度室内为4.07%,室外为3.17%;蓄水后库区鼠密度室内为3.17%,室外为2.35%。结论 长江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蛙王杀虫防霉药剂效果观察
董大平;张令要;江永忠;刘开林
摘要831)      PDF (70KB)(710)   
目的:观察蛙王杀虫、防霉药剂对卫生害虫及白色念珠菌杀虫抑菌效果。方法:常规接触法、白色念珠菌抑菌试验。结果:对致乏库蚊、家蝇持效时间为60~75d;对德国小蠊持效时间为60d左右;对白色念珠菌(ATCC-10231)最低抑菌浓度为0.25%。结论:该药剂对3种卫生害虫有较好的速杀持效作用和抑制白色念珠菌效果。
神农架原始森林高毒力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分离鉴定研究
张令要1;袁平2;张用梅3;刘娥英3;岳木生1
摘要993)      PDF (114KB)(710)   
目的:调查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天然资源,以期发现新的B.t亚种或毒力特异性菌株。方法:B.t的分离采用热处理筛选法,高毒力菌株的筛选采用常规生物测定程序。B.t亚种鉴定采用血清学反应和常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结果:从神农架原始森林160份不同生态类型的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B.t18株,从中筛选出8株高毒力菌株,较国内对棉铃幼虫高毒力生产菌株HD-1而言,菌株A 3、B 4、C 5、C 6、D 2和E 6对夜娥科3种害虫(棉铃幼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均具有相对较高毒力,其中A 3、B 4对棉铃幼虫具显著高毒力水平,毒力指数分别为2.98和4.26,C 5和C 6对斜纹夜娥和甜菜夜蛾有较高毒力,菌株F3和F8对致倦库蚊较国内生产高毒株HD-567有相对较高的毒力水平,毒力指数分别为13.7和16.4,经生理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鉴定,A 3属于H 3abc型,F 3和F8属H 14型,A 3、B 4、C 5、C 6、D 2、E 6属H 7型。结论:神农架原始森林高毒力B.t菌株分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B.t的天然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
湖北省洪涝地区家蝇抗性分析
岳木生; 张令要; 刘开林; 董大萍; 岳金亮
摘要1193)      PDF (88KB)(628)   
目的:调查湖北省洪涝地区家蝇抗性发展现状,探讨其原因和防制策略。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结果:洪涝城区家蝇抗性比洪水前显著增高,非洪涝城区家蝇抗性上升不明显。结论:在救灾防病过程中应合理分配使用杀虫剂,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展,更好的防疫防病。